心血管高危人群外周动脉弹性与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出 处】:
【作 者】: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心血管高危人群颈总动脉弹性与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的差异和两种参数的相关性,评价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在检测老年人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5月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79例门诊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46例,中青年对照组33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采用ET测量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硬化度、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顺应性和压力波增强指数,同时测量肱动脉在硝酸甘油诱导下的内径变化率(NMD),小于4%定义为EID受损。比较两组间动脉弹性参数和EID受损发生率的差异,评价动脉弹性和E1D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硬化度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8.9±64.7)kPa与(100.6±30.8)kPa、(10.9±4.7)与(8.2±2.3)、(6.9±1.4)m/s与(6.1±0.9)m/s(均P〈0.05),顺应性低于对照组,(0.9±0.3)mm2/kPa与(1.0±0.5)mm2/kPa(P〈0.05)。老年组压力波增强指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EID受损比例56.5%(26例)高于对照组33。3%(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参数与年龄和NMD变化率相关(P〈0.05)。结论心血管高危老年人群外周动脉弹性较中青年降低,EID受损比例高于中青年,表明年龄是动脉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ET技术检测的弹性参数能敏感反映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并与EID的变化一致,推荐作为老年动脉病变的常规筛查手段。
上一篇:老年患者不同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心脏泵血功能和对心肌影响的程度比较
下一篇: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髓过氧化物酶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