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之眼科学会感想
2015-06-25 14:17:19
距祖国中心天安门东侧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古色古香的绿瓦灰砖建筑群,这个曾经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恭王府,早已被充满现代气息的拥挤的高楼大厦所淹没,当然更确切的更好听的说是被他们所护卫,这就是我国西医发展的见证地“北协和”。庄严肃穆的协和医院院史陈列馆——郑重其事的在告诉你我国医学的发展壮大。有幸作为她的员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无数次当我经过她的门前,甚至一天多次熟悉她的芳容,一切是那样的平静、祥和和平凡,但看到无数对她充满敬意的中外嘉宾、求学者、求医者、求德者对她的顶礼膜拜,我无数次的回眸,回想,回顾,回构:她承载着她们的梦想。
我们协和眼科学系的成立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眼科学系之一。眼科学系第一任主任是著名眼科学家Harvey Howard教授。在他任职期间(1920-1927),他首先敦请了世界眼科泰斗奥地利籍Ernst Fuchs教授来该系任职(1921-1922)。以后,有包括Ernst Fuchs 之子AalbertFuchs(1923-1924)、Arnold Pillat(1925、1928-1930)、Ladwlng von Sallmann(1930-1931)、Pete Kronfeld(1931-1939)、Peter Soudakoff(1923-1940)等多位世界著名眼科专相继在协和眼科学系任职。在他们的领导下,创建了誉满全球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系。在建系之初的20余年间,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系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医疗地位,赢得了“东方维也纳”的赞誉。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系在国内领先地广泛开展临床、防盲和基础医学研究工作,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了我国第一代眼科先辈,如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张式溥、姜辛曼、刘宝华、潘作新、罗宗货、林景台,一代宗师们奠定了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对开创和促进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37年4月,在中华医学会(1915年在上海成立)第12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时,出席会议的眼科代表发起,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周诚浒、林文秉任正副会长,学会设于上海。同年七七事变,学会陷于停顿。1947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5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眼科学会组织恢复,林文秉、陈耀真分别任正副会长,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6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出席会议的眼科代表改选中华眼科学会委员会,毕华德、罗宗贤(协和眼科前主任)任正副会长。会议通过了眼科学会章程,正式定名为“中华眼科学会,Chinese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1965年,以中华眼科学会的名义单独召开全国眼科学术会议,称为“第一届”中华眼科学会全国眼科学术会议,至今为第19届眼科学术大会,期间中华眼科学会逐年扩大了与国际眼科学界的联系,主持召开过多次国际眼科学术会议。经赵家良教授(协和眼科前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的努力,中华眼科学会终于2004年、2005年成为了国际眼科学会联盟(IFOS)和亚太眼科学会(APAO)的成员。可以说,眼科分会的发展和所取得的各种成绩,是走在了医学会各个分会的前头,以至于外科分会等等组委会还来取经呢。
与此同时,中国的几大眼科中心,比如中山眼科中心创办者陈耀真和毛文书教授,曾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担任教授数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及研究所,北京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眼科曾与协和眼科共享教授资源如罗宗贤,张晓楼等;天津眼科医院及眼科中心、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以及华西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创办者都曾经在协和工作过或者是他们的再传弟子。如今,他们的桃李又再接新枝,共创眼科杏林佳话。
2.传承、发展与创新——标志性的人物领军我国眼科的发展
罗宗贤是我国眼底病学先驱,曾任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以及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32年协和医学院毕业时,国际知名眼科教授A.Pillot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罗宗贤仰慕他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研究技术,毅然选择眼科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罗宗贤很早就注意到全身性疾病常伴随有眼部表征,有些全身性疾病患者自己都未觉察到其他症状,却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医。在日伪统治时期,斑疹伤寒流行,在高热的早期,患者尚未出现皮疹时,罗宗贤就发现周边视网膜有弥散分布的黄色点状病变,后经外-斐氏反应证实(外-斐氏反应需要2周时间),确诊为斑疹伤寒,这被当时的医学界传为美谈。
赵家良教授是我国眼科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中华眼科的各项顶级位置和国内外眼科奖项都曾经垂青于他,我国眼科的发展和国际接轨的奠基性人物。已过六旬的他还坚守在眼科工作的一线。他除眼科医疗和青光眼的门诊和研究工作外,还一直坚持锲而不舍的从事眼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上山下乡,出席现场,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克服了多重困难,先后完成了“北京顺义县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西藏眼病研究”、“河南林县白内障研究”,“全国九省市眼病调查”等多项中外合作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解决我国眼病的发生情况和防盲治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力推动我国可防治盲的进展,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改项目成为世界防盲界的“一极”。今年,他已是古稀之龄,再一次是去甘肃做现况调查,行程安排得相当紧凑。一下飞机,没有按照部里要求需要休息和适应环境,立即坐大巴去海拔5000米的高原做现场的指导,努力去克服旅途疲惫和随之而来的高原反应,可是没有料到高原反应越来越厉害,尽管他还要坚持工作,但是卫生部还是担心他的身体,让他返回医院诊治,待身体恢复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
王宁利教授出身名门,是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现在的头衔已经在眼科界如雷贯耳,如院长,所长,主委等等,以及各种奖项如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和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已经不用在此赘述。作为眼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其开创性工作将中国的眼科界让世界耳目一新。如果说赵家良教授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眼科,那么王宁利教授就使中国眼科成为世界眼科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他提出以房角关闭机制为基础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提高和促进了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水平;提出筛板压力差增大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新理论并进行系列研究,文章发表于美国Ophthalmology杂志,美国眼科学会的学术快讯头版报道了此发现,欧洲青光眼学会将该项研究列为临床研究亮点;组织了我国大型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邯郸眼病研究及安阳儿童眼病研究。在项目带动下建立了眼科临床科研平台、眼科流行病学研究平台、眼遗传病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国家眼科诊疗设备研发工程中心。 发表SCI文章近200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分。除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外,还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刻没有停止对年轻人的关心和指导,百忙之中出席各种与年轻大夫的交流会,讲座,沙龙等,还兼任北京市眼科青年委员会的头衔,其良苦用心是要对年轻人帮一把,扶一把,将手中的各种“利器”传递到下一代的手中。
3.引领、追随与奉献——个人与学会共发展
1965年,以中华眼科学会的名义单独召开全国眼科学术会议,称为“第一届”中华眼科学会全国眼科学术会议。1979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其后每4年举行1次,1984年在南宁、1988年在南京、1992年在北京、1996年在杭州、2000年在上海分别召开了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2002年改为每2年举行一次,2005年后改为每年举行一次,至今为第19届眼科学术大会。眼科专业学组的专业学术会议促进了眼科专业学术水平的发展,推动中国眼科医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眼科学的进步,推动中国眼科界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对眼病患者的优质服务。
为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眼科医师,根据中美眼科学会提议,自1992年起由眼科学会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并颁发了金蘋果、金钥匙奖,以后又逐次增加了杰出成就奖、中华眼科学会奖及国际金奖等。诸多奖项颁给为眼科学各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专家,是对他们一生奉献给眼科事业的承认和嘉奖,也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和楷模, 鼓励他们为之着迷的眼科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
同时,为了鼓励青年人献身眼科视野和向国际水平靠拢,学会特意设立了“ICO”考试及其优胜者参会奖学金。刚开始的时候,接受的人不多,就北京,广州和温州等地有考场。而且,全是英文题目,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我科英语好的几个同事,有的还在国外留学过几年的,不屑于报名费,考靠前怀着“舍我其谁”的壮志参加考试,有的还参加了2次,均被ICO的考卷打的落花流水。我为了来年获得眼科学会参会奖学金,毅然自己报了名,交了相对于工资来讲高昂的报名费。当然也对自己眼科及其相关知识和英语的相当自信。苦于没有参考资料,只得自己找资料;科里没有给时间,只得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苦于没有同伴,只得自己独行。考过的人说你不行,没考的人说你没必要,还有的人说这给晋升和奖金没有半点关系,你撑了吧?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苦熬了几个月,没想到的是,我一次性通过了!我是科室第一个通过ICO考试的人,并顺利获得了眼科学会的参会奖学金,自豪不待言表。后来学会还设立了“西部奖学金”鼓励西部的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走出来开会学习;还有一次在香港举办的年会,竟然由学会出钱资助所有有资格的参会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眼科医生走出去的热情,为我国眼科,尤其是年轻医生走向世界提振了信心,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念。
得益于我科赵家良教授和陈有信教授在学会的工作安排,我还连续参加了好几届的全国眼科年会的筹备工作,主要是在陈有信秘书的指导下编辑参会的稿件汇编,会议日程的编排以及诸多杂务,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加班,熬夜,甚至通宵等等,校稿都到了每到一个只要有“字”的地方,非得想想这个字是否正确的强迫症!当时,这些工作都是义务劳动,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帮我把熬夜晚走和加班早到的的票给报了。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知识不停地在更新,人民群众切身的医疗需求也不断地提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之际,希冀眼科学会更加发展壮大,祝医学会有更好的未来,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再树丰碑!
闵寒毅,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防盲学组委员,医师学会循证医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上一篇:加强管理,夯实基础,建设好人才梯队 ——济南医学会发展经验经验交流
下一篇:中华医学会关于重新启动百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