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伴我成长
2015-06-25 14:13:55
雷教授告诉我,胸外科界他最崇拜的人物是黄国俊教授,一直渴望得到他的指点。然而,在当时学术会议极少,交流很不发达,尤其是地处边远西部城市兰州的他难有机会相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试着将自己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汇总成文,投稿到中华医学会属下的《中华外科杂志》。当时,黄国俊教授担任中华外科学会委员和中华胸心血管学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外科杂志》的副总编辑。他的文章有幸到了黄老手中,黄老对雷教授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详细修改,当雷教授收到黄老亲笔修改的稿件时,激动不已。此后,又连续发表多篇论著,均得到黄老的亲笔修改与指导。雷道鑫教授一篇有关食管内翻拨脱术的论文插图,成为多本胸外科专业书籍该术式的标准插图。高山仰止,黄老也成了我梦想中的学习偶像。
1997年,在雷道鑫教授的引荐下,我顺利来到了期盼中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终于见到了黄国俊教授,崇拜之情自然难于言表。受黄教授的耳濡目染,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与自豪。这期间我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并顺利完成我的硕士论文。2003年,我博士毕业,终于成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的一员。
回想起来,在我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与中华医学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刚刚毕业,阅读专业医学杂志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到胸心外科专业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吸收、借鉴并尝试这些论文中提到的新方法、新技术,到后来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自己的论文,成长过程中可谓受益匪浅。2001年,我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发表了该杂志第一篇有关循证医学的述评文章,之后我的博士论文也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如今,我参与编写曾益新院士主编的《肿瘤学》教材,无不受益于中华医学会众多学者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与培养。
中华医学会属下有许多专业学会,对于培养专业队伍意义重大。2011年,我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胸外科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在与其他几位主委的大力合作中,我们多次举办学术沙龙,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受到全体委员的欢迎。
今天,当我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胸外科医师时,我深深感谢中华医学会为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我国医学事业在中华医学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走在世界医学的最前列。